在长江三峡最险峻的夔门瞿塘峡西口,那道直插云天的千年关隘被当地人称为夔门关。它不仅是传说藏川江航运的天然屏障,更在千年涛声中沉淀下无数动人传说,江涛从“夔龙化关”的声里古老神话,到守关将士的塘密悲壮史诗,每一块斑驳的夔门岩石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江峡间的兴衰与坚守。
夔龙化关:三峡咽喉的千年古老神话
当地人说,夔门关的传说藏来历要追溯到远古洪荒时代。那时三峡一带还不是江涛峡谷,而是声里一片被称为“瞿塘坝”的坦荡平原,突然有一条通体金黄的塘密巨蟒——也就是传说中的夔龙——从西蜀深山游来,盘踞此地,夔门吐雾吞云,千年使得江水倒灌,传说藏良田尽毁,百姓流离失所。大禹治水路过此地,见恶龙作祟,便举斧劈开巫峡山脉,引洪水奔涌而下,夔龙在滔天巨浪中挣扎,最终力竭而亡,身躯化为瞿塘峡两岸的峭壁,龙尾化作夔门关的石梁,镇守着三峡门户。如今站在关前远眺,那陡峭如刀削的岩壁,真像一条巨龙凝固的脊背,难怪当地人说:“夔龙不死,江峡不息。”

孟良梯与白帝城:峭壁上的千年守望
到了秦汉时期,夔门关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传说北宋名将孟良曾在此驻守,为方便军队通行,他带着士兵在关前绝壁上开凿石阶,便是后来闻名的“孟良梯”。这道石阶共有一百八十级,每一级都凿在垂直的岩石上,从下往上看,仿佛直插云霄。据说孟良为防敌军偷袭,常深夜独自攀梯巡查,有一次竟遇见一位白发老者在梯旁打盹,老者说自己是夔龙的化身,感念孟良守关护民,特来相助。后来孟良在一次战斗中战死,士兵们为纪念他,将他的兵器埋在孟良梯下,至今那里还能挖出锈迹斑斑的箭头。而在关后的白帝城,刘备托孤的故事也与夔门关紧密相连——据说当年诸葛亮在白帝城遥望夔门关,见地势险要,便在此设立关卡,囤积粮草,才让蜀汉有了立足之地。
诗仙与夔门:江涛里流淌的家国情怀
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字,与夔门关永远连在一起。当年他被流放夜郎,行至白帝城时遇朝廷大赦,惊喜交加,写下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”的千古名句。当他乘舟顺流而下,穿过夔门关时,江风裹挟着峡口的涛声,仿佛在为他送行。据说他站在船头,望着两岸对峙的山峰,即兴吟出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那轻快的笔触里,藏着被释放的狂喜,也藏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。而杜甫在夔州居住的数年里,也曾多次登临夔门关,他在《瞿塘两崖》中写道:“瞿塘峡口曲江头,万里风烟接素秋”,那苍凉的笔触下,是战乱中对家国的忧虑,也是对夔门关险峻地势的赞叹。这些诗人的文字,让夔门关不仅有了地理意义,更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一座文化丰碑。
如今的夔门关,早已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厮杀,却依然在江涛声中讲述着永恒的故事。当你站在关前的观景台上,脚下是奔腾不息的长江,眼前是壁立千仞的夔门,耳边或许会响起远古夔龙的低吼,或许会看见孟良梯上的灯火,或许会听见诗人吟哦的余韵。这道关隘,是自然的杰作,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无数传说凝结成的精神图腾。它提醒着我们:有些坚守,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;有些故事,融入血脉便永世流传。


相关文章

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